本团队在该案中抓住了本案中关于双方之间融资性贸易法律关系的认定这一焦点,并在庭审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努力还原案件本质,这才使得案件朝对我方有利的方向取得突破。
融资性贸易是近年来广泛存在的一种贸易形式,也在实践中引发了大量法律纠纷。融资性贸易在我国的司法、金融等行业领域为人们所熟知,但截至目前尚未对其形成权威的统一定义。根据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发布的有关融资性贸易的多项文件内容归纳,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业务为名,实为出借资金、无商业实质的违规业务。在法律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融资性贸易的法律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更影响到整个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三个主要论点来深入探讨融资性贸易的法律关系认定问题。
首先,合同条款的明确性和详尽性。合同条款作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约定,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具有最高的法律约束力。在融资性贸易中,合同条款的约定是认定法律关系的重要依据。而在融资性贸易的法律关系中,各方往往存在着“借买卖之名,行借贷之实”的情形,因此,如果在合同条款中,仅仅体现了表面上的“买卖”,但实际的履行以及各方之间的沟通内容等,却尽显“借贷”的本质,那么便很可能出现例如本案中名义上的买卖关系被否定的情况。故不论在怎样的业务中,各方之间合同条款的设置都应当明确、详尽,这不仅有助于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还能为后续争议解决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因此,在认定融资性贸易的法律关系时,我们应充分重视合同条款的约定。
其次,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在融资性贸易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是判断法律关系的基础。真实、有效的贸易背景是确保交易合法性的前提条件。如果贸易背景不真实,则可能存在虚假的交易行为,进而影响法律关系的认定。因此,在认定融资性贸易的法律关系时,应该对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进行深入的审查。这包括但不限于对交易双方的资质、交易标的物的真实性、交易程序的合规性等进行全面核查。只有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才能准确认定融资性贸易背景下,各方之间的真实法律关系。
最后,资金流向的合理性。资金流向的合理性是判断融资性贸易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如果资金流向不合理,如资金流和货物流不一致、资金流动与贸易背景不匹配等,则可能存在融资性贸易的嫌疑。因此,在认定融资性贸易的法律关系时,应该对资金流向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的评估。这需要借助专业的财务知识和审计手段,对资金流向进行全面的追踪和核查,以确保其与贸易背景的一致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