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律师本书的观点,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在沪调研讲话时强调的内容高度一致,即“要切实加强民生司法保障,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特定群体权益;聚焦重点领域、敏感时段、关键节点,加大对农民工讨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权益司法保障;通过公开听证释疑解惑,帮助当事人缓解对抗情绪、不满情绪,解法结、化心结;进一步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推动健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司法救济保护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和案件的每一个环节感受到公平正义”。杨旭律师也认为,在对待弱势罪错群体时,不应仅严苛执法、一判了之、一关了之,还应该结合个案情况,从有利于降低对抗、减少矛盾、“治病救人”的角度,考虑司法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新型犯罪与各种矛盾时有发生,司法应当考虑如何将“如我在诉”的理念贯彻到个案中,让刑罚变成手段而非目的!
杨旭律师认为,在少年司法中,各部门、多学科、不同角色要形成联动系统,公安警官、检察官、法官、残联、妇联、律师、社工目标应保持一致,即通过少年司法的手段,惩治犯罪,维护各方权利。刑罚仅仅是手段,减少犯罪才是目标。杨旭律师进行了大量调研,希望本书能成为链接司法界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桥梁,激发专业人士及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制度的深入关注与思考,通过剖析司法与社会工作的协同机制,促进两者深度融合,探索既符合法治精神又富含人文关怀的少年司法新路径,同时唤起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鼓励多方力量共筑儿童友好型社会,预防青少年犯罪,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法治与关爱的环境,并强调本书出版仅是起点,未来需持续创新少年司法理论与实践,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并呼吁各界携手合作,为构建更公正、和谐、有温度的少年司法体系贡献力量。